一、【
名句名篇背诵】
1.《琵琶行》一诗的开头,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 , 。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犹豫不决、羞怯矜持的情态的诗句是: , 。
3.《琵琶行》中表现诗人听到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产生共鸣的诗句是: , 。
4.《琵琶行》中以鸟啼和泉声来比喻琵琶乐声的诗句是: , 。
5.《琵琶行》中描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惨淡的场景的诗句是: , 。6.《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的两句是: , 。
7.《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写昔日琵琶女名噪一时,众多纨绔子弟争相追捧。
8.《鸿门宴》中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 , 。
9.《鸿门宴》中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是: , 。3.《鸿门宴》中形容自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 , , ?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5.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6.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7.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8.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9.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二、【
识记文言实词】(小试牛刀,请选出对应的词义的序号)
1.去:动词: ① 离开;②距离;③除掉,去掉;④前往,到……去;⑤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形容词:6过去的
推导提示:“去”的本义是“离开”。“离开”一个地方,当然就跟那个地方有了一定的“距离”。用于使动意义,使离开,意义即是“除掉,去掉”。
成语助记:何去何从 刮骨去毒 以杀去杀 以刑去刑 陈言务去 大势已去 扬长而去 眉来眼去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相去几何
(1)为汉家除残去(③ )秽。(《赤壁之战》)——替汉室除去贼,清除污秽。
(2)僧富者不能去(④ ),而贫者至焉。(《为学》)
——富和尚不能前往,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3)欲呼张良与俱去(① )。(《鸿门宴》)
——想要叫张良和他一同离开。
(4)去(② )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距离曹军二里多时,同时点起火来。
(5)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那舞榭歌台等昔日的豪华景象和英雄业绩全都被风雨吹打掉了。
(6)我从去(6 )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
——我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被贬官到浔阳,疾病缠身。
2.劝,quàn动词:①劝勉,勉励 ②劝说,劝告
推导提示:“劝”的本义是“勉励”,后引申为“劝说、劝导”。
成语助记:劝善惩恶 赏一劝百 诱掖奖劝
(1)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② )权召瑜还。(《赤壁之战》)
——当时周瑜接受使命到番阳去了,鲁肃劝孙权召周瑜回来。
(2)果行,国人皆劝(① )。(《勾践灭吴》)
——正式出征的那一天,国内的百姓都互相勉励。
3.却,què动词:①退;②使退,击退;③拒绝,排斥;④回头;⑤去掉,消除 副词,表将要重复或继续。6还,再 连词,表转折。7但是,却
推导提示:“却”的本义是“退,使退”。“退”正是“不受,拒绝”形象描绘。退后自然会“回头”,这不正是头的“转折”吗?故又虚化为表转折的连词。
成语助记:却之不恭 望而却步 盛情难却 却病延年
(1)却(④ )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到哪里去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都高兴得像要疯了。
(2)相如因持壁却(① )立。(《廉颇涵相如列传》)
——于是蔺相如拿着宝玉退后站立。
(3)王者不却(③ )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
——作王的不排斥百姓,所以能成就他的功业。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② )之。(《六国论》)
——后来秦国又两次进攻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他们。
(5)无端更渡桑干水,却(7 )望并州是故乡。(《旅次朔方》)
——没有来由的再次渡过了桑干河,却又希望并州就是自己的故乡。
(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6 )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什么时候能够(和你)一同坐在西窗下,剪烛夜话,再说说巴山夜雨时的情景。
(7)医得眼前疮,剜却(⑤ )心头肉。(聂夷中《伤田家》)
——医治了眼前的病痛,挖掉了心上的肉。
- 如
动词:①往,到……去;②顺;③如同,好像;④及,赶上;⑤按照 连词:6表假设,假如,如果;7表选择,或者 助词,形容词词尾:8……的样子
推导提示:“如”的本义是“像”。(取女孩学话很像大人,这是女孩学语言的先天优势,古人也发现了这一点,故“像”义“从女从口”。)要“像”当然要“遵从,依照”一定的标准;才能、品行“像”某人,当是“比得上”他。既是“像”,当然还不是完全一样,故又引申出“如果”义,表假设。又因为“像”,有用作描摹事物的情态的词缀“……的样子”。
成语助记: 如饥似渴 自愧弗如
(1)遂绝齐,使使如(① )秦受地。(《屈原列传》)
——就和齐国绝交了,派使者到秦国去接受土地。
(2)男女衣着,悉如(③ )外人。(《桃花源记》)
——(桃花源中的)男女穿着都和外面人一样。
(3)邂逅不如(② )意,便还就孤。(《赤壁之战》)——万一遇到不顺心的情况,就回来找我。
(4)宗庙之事,如(7 )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遇到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5)沛公默然曰:“固不如(④ )也。”(《鸿门宴》)
——沛公默然了,说:“本来就赶不上他啊。”
(6)王如知(6 )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您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7)先生如(⑤ )其指,内狼于囊。(《中山狼传》)
——东郭先生依照老丈的意思,把狼装进袋子里。
(8)君子引而不发,跃如(8 )也。(《孟子•尽心》)
——君子拉开弓不放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5.若动词:①像,好像;②及,比得上 代词:③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④表近指,“这”“这样”“如此” 连词,表假设:⑤如果,假如
推导提示:“若”的一个基本义是“像”,故“相同”“如果”“及,比得上”等意义的引申跟“如”相似,请参照上面的提示。
成语助记:大智若愚 若无其事 若即若离 洞若观火 噤若寒蝉 口若悬河冷若冰霜 寥若晨星 了若指掌 敬若神明 命若悬丝 判若两人 翩若惊鸿 门庭若市 趋之若骛 受宠若惊 虚怀若谷 昭然若揭
(1)若(①)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
——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使百姓安定吗?
(2)徐公不若(②)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徐公不如您这么漂亮啊。
(3)若(⑤)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板》)
——如果只印两三本,不算简单易行。
(4)不者,若(③)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
(5)以若(④)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凭这样的做法,去追求您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爬上树去逮鱼一样。
三、【
成语积累】 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下面解释均正确)
1.期期艾艾:汉代周昌口吃,有一次跟汉高祖争论一件事,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见于《世说新语言语》)。后来用“期期艾艾”形容口吃,说话不利索。
2.七月流火:指天气渐渐转凉。
3.曲尽其妙:委婉地将事物的妙处生动细致地表现出来(曲:委婉)。
4.如水投石:像水泼向石头上,点滴不入。比喻听而不闻或言论毫无效果。
5、如履薄冰:指做事小心谨慎。
6.三人成虎:成语出自《战国策·魏策》。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7.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夺:胜过),形容技艺十分巧妙。不能用于“自然本身”。
8.三姑六婆:三姑指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旧社会里三姑六婆往往借着这类身份干坏事,因此通常用“三姑六婆”比喻不务正业的妇女。
9.上下其手:比喻暗中勾结,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10.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指跟着干坏事,贬义。
四、【文化常识】——官职变化
关于任职授官的:
①任:担当,担任。“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②授:授官,任命。“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③除:任命,授职。“除臣洗马。”
④拜:授给官职。“拜亮为丞相。”
⑤征:征召(特指君召臣)。“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⑥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⑦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荀)彧荐嘉。”
⑧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⑨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⑩提:提拔。“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
⑪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
⑫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 “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⑬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⑭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五、【素材积累】——激扬斗争精神
马克思曾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这正是青春的力量。从国家民族看,青年都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从个人成长看,所谓百炼成钢,在暴风雨中成长,青年需要经受各种锻炼。青年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国家就有力量,民族就有希望。
“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在井冈山上,毛泽东同志曾满怀激情展望革命高潮的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同样如此。抬望眼,这样的前景多么壮丽、多么催人奋进。当此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之际,越往前走,越需要爬坡过坎、负重前行。致力于民族复兴大业,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青年的历史机遇,更是青年的使命担当。
作家冰心曾写道,“青年人,珍重的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时代使命,舍我其谁。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们,让我们在广袤的大地上,在时代的潮流中,在历史的进程里,以奋斗与担当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诗行。
立下愚公志 敢啃硬骨头
《列子·汤问》中记载:“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因其阻塞通行,将近九十岁的北山愚公立志要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目标,发动家人凿石移山。河曲智叟讥笑愚公不自量力,愚公对曰:“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天帝知晓后,被其诚心感动,命大力神之子背走二山。“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愚公移山故事。
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传颂愚公移山的故事,所注重的不仅是愚公的移山行为,更是其中表现出的不怕困难、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争取胜利的精神气概。愚公移山的故事广为流传,愚公移山的精神历久弥新,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1945年春天,中共七大召开。6月11日,在闭幕式上,毛泽东给大家讲了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并进一步指出:“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期间,结合武威市防沙治沙整体情况汇报和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迹,强调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上世纪80年代,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甘肃省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八步沙,沙丘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吞噬农田和村庄。1981年,古浪县将八步沙作为荒漠化土地开发治理试点,面向社会招标承包,时任土门公社漪泉大队主任的石满老汉第一个站出来,召集郭朝明、贺发林、罗元奎、程海、张润元等五位老汉,以联户承包方式组建八步沙林场,负责治理7.5万亩流沙。38年来,八步沙林场治沙人从最初的6人增加到现在的28人,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成功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巨大转变。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无论是八步沙人38年治沙种树的不懈拼搏,还是塞罕坝人57年治沙造林的无畏坚守,抑或是山西右玉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近70年治沙育林的接续奋斗……一批批、一代代治沙人坚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坚守“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勇气,以锲而不舍的量变实现水滴石穿的质变,书写了一部部防沙治沙终不悔、誓将荒漠变绿洲的壮丽诗篇,进一步诠释和丰富了愚公精神。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当前,我们正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也必将面临更多挑战和考验。但只要立下愚公志、敢啃硬骨头,不畏艰险、接续奋斗,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没有实现不了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