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团队 > 语文组 > 教学资源

晨读材料(二)


时间:2021-04-23    作者:    阅读:


一、名句名篇背诵】《齐桓晋文之事》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2.孟子认为让百性向善的前提是: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        
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老者衣帛食肉        ,         黎民不饥不寒
4.文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谨庠序之教          ,        申之以孝悌之义"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5.文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
谨庠序之教          ,         申之以孝悌之义
6.孟子重视教化百姓知孝悌之义,这样的话,老者就会得到尊敬和帮助,具体句子是: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7.用反问加强语气,突出强调仁君“罔民”的不可思议,自然引出下文对明君保民的论述的两句是:
焉有仁人在位        ,          罔民而可为也?
 
识记文言实词】(小试牛刀,请选出对应的词义的序号)
1.假
①借  ②假如  ③非正式的  ④假,与“真”相对  ⑤假期,休假  ⑥凭借
【推导提示】推导提示:"假"的本义是"借"。"借"不是要"给"吗故有"给予"之义。借来东西(比如钱)当然就有了"凭借"。借来东西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不是真的,进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义。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临时充任)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遇险滩,假(借助)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假的)也。州官闻知,急令属下捕之,属下求假(假期),州官不许,乃往。
 
2.间
①夹缝,间隙,空隙  ②间隔,间断  ③隔阂,疏远,离间  ④中间,期间  ⑤量词  ⑥从小路  ⑦参与
【推导提示】间的本义是"门缝"。由此引申出"夹缝、空隙"之义;小路不是很像夹缝吗时间的"空隙",即"空闲"。"夹缝"是在两个事物之中的,故有"置身其中"的意义,由此可引申出许多意义:"间隔、参与、中间、离间"等。"离间"再引申出"间谍"之义,间谍当然是"秘密"的喽。
周瑜欲出行,令出行间(期间)鲁肃代职。途中见草屋八九间(量词),令卒查之。少间,屋内掷一纸出,令其道后山间(从小路)行。小人间进言,欲令周瑜、鲁肃不和,鲁肃知小人间(挑拨)之,曰:“吾二人之事,汝何间(参与)焉?瑜闻之,于行间(间隙)致书一封于肃,令其与外人间(隔离)隔。肃曰:“君子纳言须察其真。人进言理当如此,勿罚。”小人闻言甚愧,终不再言。
 
3.见
①看见  ②拜见  ③召见  ④表被动,相当于“被”  ⑤通“现”,出现  ⑥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  
【推导提示】"见"的本义就是"看见"。看见的东西多了,就会有"见识、见解";至于"召见、谒见"等都与"看见"有关。被看见即"出现"在别人眼睛里,(后作"现"),由此被动意义虚化出介词"被"。
王昭君天生丽质入宫后籍籍无名。后匈奴朝见(拜见)汉元帝,求和亲。元帝见(召见)昭君,方知其绝色,有悔,乃悟见(表被动)欺,而事成定局,遂放行。昭君行胡地,风吹草低见(通“现” )牛羊,忆与父母无见之日,悲从中来,不由叹道:“昔日入宫时,父母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叮咛,嘱我早还家。今日一去,永生不得见父母矣!”泪落,大雁见之,亦为之落,以此见(知道)其美貌也。
 
4.解
①分割动物,解剖  ②解释  ③理解  ④排解,缓解  ⑤消除  ⑥见解  
【推导提示】"解"的本义是"分解动物"。"解释、解说"道理时需要条分缕析;解说之后就会让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就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分解动物"义后又引申为"解开"一切纠结之物,故有"解放、解脱"的意义,解开纠结之物后,纠结之物就会"松弛"下来,进一步引申为"懈怠"(心理上的松弛,后写作"懈")。解开心中的结,就是"和解"。
庖丁为文惠君解(解剖)牛。牛怒且吼,王惧,庖丁以刀刺之,牛毙。王见其技甚高,疑之,甩丁解(解释)其惑也。文惠君方解(理解)其理,色少解(缓解) 。文惠君后以之治国,终解(免除)内忧外患。
 
5.就
①接近,靠近,趋向  ②担任  ③接受  ④完成,达到  ⑤登上  
【推导提示】"就"的本义是"走近、靠近、走上、趋向"。引申为达到目标的含义"成就、成功、完成"。走上领导岗位,就是"担任、赴任"。
晋武帝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赡养祖母具表不就(担任)职。州官令人持刀就(靠近)之,迫曰: “不者,请就(受,接受)汤镬。 ”李密不为所动。遂不就(登)车。
     
成语积累】 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下面解释均正确) 
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如果主语是物,要说“令人赏心悦目”。
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不能用于毫不犹豫地干坏事。
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形式:难以望其项背。
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侧重于品质。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如果主语是物,要说“令人叹为观止”。
风声鹤唳:形容惊慌疑惧,常与“草木皆兵”连用。有人用“杀得风声鹤唳”来形容战斗激烈,错。
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人满为患:强调人多的坏处。错用于表示人很多的情景,如“柜台前人满为患”之类。
 
、【文化常识——饮食出行(1)
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麇、狼、兔;还有一种指麇、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guǐ),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ǎ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簠(fǔ),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
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鸿门宴》中“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质料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古代统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银或象牙制成。
古代炊具: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ò)、甑(zèng)、甗(yǎn)、鬲(lì)等。
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可在鼎腹下面烧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见其容积较大。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为天子,可见它是传国之宝。
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
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
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
 
五、【素材积累】——爱国 交响乐指挥家小泽征尔胜于自信
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还是不对。他觉得是乐谱有问题。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前两位参加决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终因随声附和权威们的意见而被淘汰。小泽征尔却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2.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
3.对自己都不信任,还会信任什么真理。——莎士比亚
4.对于那些有自信而不介意于暂时失败的人,没有所谓失败!对怀着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的人,没有所谓失败。——雨果
5.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爱默生
 
 
悠悠文墨贯古今(南京考生)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化亦然。充满变数的时代中,如何护佑传统文化之根?自强不息、与时俱进、重拾自信,方能使悠悠文墨,贯穿古今。
       变数之中,见微波而知暗涌,闻弦歌而知雅意,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方为智者之所为,更是优秀文化得以传承的必然选择。具有优秀基因的文化,当在变化之中有所坚守,更有面向环境的创新求解。
       自强不息,创新求解传承传统。
       诗词歌赋似一脉清流,滋润现代人的心灵。近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的热播,还人们苍白的生活以斑斓的色彩。然而,有人或化身怀疑论患者,认为所谓“文化热"不过是刺激感官、吸引眼球,或成为无厘头病人,以看秀方式做台下的“吃瓜群众”。人们或怀疑或戏谑,却忘了正是热播节目的创新求解,让诗意悄然重新进驻人们的生活,让悠悠文墨在热议中得以传承。
      与时俱进,重新定义传统文化。
       有人痛批当下的“汉字危机”是对母语情感的淡化,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然而我们不可能限制一个民族尽情享受科技进步的成果,这是不近人情的因噎废食。魏源云:“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有机结合,才能使悠悠文墨“受光于天下”,从而传播四方。《中国诗词大会》的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以现代科技还原古典意境;“摇一摇”、新媒体互动,搭建传播平台供文化驱驰。以现代科技之土壤护佑传统文化之根,方能养其端倪,植其苗芽。
       重拾自信,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
       价值观的多元、外来文化的入侵,难免使国人迷惘于光怪陆离之中,忘了去拥抱传统文化。然而正如李清照所言:“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秉持“民族文化乃一流”的信念,才能以不卑不亢的姿态与其他文化握手言和。林凤眠在水墨的清雅韵致中得到滋养,方能调和中西,打破画种界限而真正融会贯通;潘天寿挥毫落笔强悍霸道,以最大力量表现传统文化的优秀状态,与各族文化平等交流。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让悠悠文墨,贯穿古今。
       自强不息、与时俱进、重拾自信,让传统文化被拖拽的踉跄脚步恢复稳重,让现代中国人不仅会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理念。这是传统文化的创新求解,更是民族的未雨绸缪。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