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团队 > 语文组 > 教学资源

文言任务四:文意概括


时间:2021-03-28    作者:    阅读:


任务专练四 仔细比对,准确提取,分析概括文意

一、选择题
(一)比对法专练
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看选项存在什么问题。
1.原文:(樊莹)出知松江府。运夫苦耗折,莹革民夫,令粮长专运,而宽其纲,用以优之。赋役循周忱旧法,稍为变通,民困大苏。忧归,起知平阳。弘治初,诏大臣举方面官。侍郎黄孔昭以莹应,尚书王恕亦器之,擢河南按察使。黄河为患,民多流移。莹巡振,全活甚众。(节选自《明史·樊莹传》)
选项:樊莹体恤百姓,关心民生疾苦。由于百姓运粮辛苦,樊莹取消民夫,让粮长专运;黄河泛滥,他巡察赈济,许多百姓得以保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百姓运粮辛苦”错,文中“运夫苦耗折”的意思是运粮的民夫苦于运输中的亏损。
参考译文
樊莹出任松江府知府。运粮的民夫苦于运输中的亏损,樊莹便取消民夫(运输),让粮长专门运输,并放宽对他们的要求,以此来优待他们。赋税徭役按照周忱的旧办法,稍加变通,百姓的困境大大缓解。(樊莹)服丧归家,后来被任命为平阳知府。弘治初年,皇帝诏令大臣举荐地方政府长官。侍郎黄孔昭推荐樊莹,尚书王恕也器重他,提升樊莹为河南按察使。黄河泛滥成灾,百姓大多流离失所。樊莹巡察赈济,保全存活很多人。
2.原文:郝杰,字彦辅,蔚州人。劾蓟督刘焘、巡抚耿随卿观望,寇退则断死者报首功,又夺辽东将士棒槌崖战绩,帝敕焘、随卿还籍听勘。(节选自《明史·郝杰传》)
选项:郝杰正直耿介,弹劾有罪之人。蓟督刘焘、巡抚耿随卿消极抗敌,贪取功劳,郝杰上书弹劾,使二者受到应有的惩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听勘”,意为听候勘问、审讯,以判定是否有罪,并非“惩处”。
参考译文
郝杰,字彦辅,蔚州人。他弹劾蓟州总督刘焘、巡抚耿随卿彼此观望(消极抵抗),敌寇退却后他们斩取死者的首级报功,又窃夺辽东将士在棒槌崖的战绩,皇帝敕令刘焘、耿随卿返回原籍听候审讯。
3.原文:宗越,南阳叶人也。……越受旨行诛,躬临其事,莫不先加捶挞,或有鞭其面者,欣欣然若有所得。宗越善立营阵,每数万人止顿,越自骑马前行,使军人随其后,马止营合,未尝参差。而御众严酷,好行刑诛,睚眦之间,动用军法。时王玄谟御下亦少恩,将士为之语曰:“宁作五年徒,不逐王玄谟。玄谟尚可,宗越杀我。”(节选自《宋书·宗越传》)
选项:宗越严酷嗜杀,冷血无情。他受皇帝诏令杀人,亲自到场主持,见到鞭打俘虏面孔的情形,欣然自得。管束军士严苛,动辄军法处置,王玄谟对他也感到十分恐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张冠李戴,应是宗越手下将士对宗越感到恐惧。
参考译文
宗越,南阳叶人。……宗越受命杀人,亲自到场主持,对要诛杀的人,个个都先加捶挞,有时鞭打到面孔,宗越见到这场面,好像有很大的乐趣。宗越善于安营布阵,每每几万人驻扎,宗越自己骑马往前走,命军人跟随在自己身后,宗越的马停下来,营阵也就弥合,未曾有过丝毫的误差。宗越管束将士十分严酷,喜欢动刑杀人,对于一些小的仇怨,往往使用军法处置。当时王玄谟管理手下人也少施恩惠,将士们为他俩人编了几句顺口溜说:“宁作五年役徒, 也不愿跟随王玄谟。王玄谟尚可,到宗越手下,宗越要杀我。”
4.原文:黄干字直卿,福州闵县人。江西提举常平、赵希怿、知抚州高商老辟为临川令,岁旱,劝粜捕蝗极其力。改知新淦县,吏民习知临川之政,皆喜,不令而政行。(节选自《宋史·黄干传》)
选项:黄干为官期间颇有政绩,政声极佳。黄干任新淦县知县时,官吏百姓都知道他在临川县的政绩,非常高兴。这一年天旱,黄干劝勉百姓卖粮和捕捉蝗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岁旱,劝粜捕蝗极其力”是黄干在临川时的政绩,而不是他任“新淦知县时”发生的事。
参考译文
黄干字直卿,福州闽县人。江西提举常平、赵希怿、抚州知州高商老征用黄干担任临川县令,当年天旱,他极力劝勉百姓卖粮和捕捉蝗虫。改任新淦知县,官吏百姓一向知道他临川县的政绩,都感到高兴,(所以)不用命令政令就得以施行。
5.原文:李若拙,字藏用,京兆万年人。若拙初以荫补太庙斋郎,复举拔萃,授大名府户曹参军。时符彦卿在镇,光赞居幕下,若拙得以就养。俄又举进士,王祐典贡举,擢上第,授密州防御推官。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太祖嘉其敏赡,改著作佐郎。(节选自《宋史·李若拙传》)
选项:李若拙机敏渊博,深受众人赞赏。他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王祐将他列在上等,并任命他为密州防御推官,后来他又因科考成绩优异而改任著作佐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改任著作佐郎”是因为“太祖赞赏他的机敏渊博”。
参考译文
李若拙,字藏用,京兆万年人。李若拙起初靠父荫补任太庙斋郎,又考取拔萃科,被任命为大名府户曹参军。当时符彦卿在军镇,李光赞在其幕府,李若拙得以侍养父亲。很快他又考中进士,王祐当时主持科举,他将李若拙列在上等,李若拙被任命为密州防御推官。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太祖赞赏他的机敏渊博,改任他为著作佐郎。
6.原文:王柏既执贽为弟子,基(指传主何基)谦抑不以师道自尊。柏高明绝识,序正诸经,弘论英辨,质问难疑,或一事至十往返,基终不变以待其定。基淳固笃实,绝类汉儒。虽一本于熹,然就其言发明,则精义新意愈出不穷。(节选自《宋史·何基传》)
选项:王柏对何基执弟子礼,但他聪明而见识卓越,纠正经书,发表议论,见解非凡,质疑问难,新见迭出,才华远在何基之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新见迭出”错,文中“则精义新意愈出不穷”说的是何基,而非王柏;“才华远在何基之上”于文无据。
参考译文
王柏执弟子礼后,何基谦逊,不以师道自处。王柏聪明而见识卓越,纠正诸经,弘论英辨,质疑问难,有时一事要往返十次,何基最终还是不改变来等待他自己决定。何基淳厚笃实,绝似汉儒。虽然他(的思想)都源自朱熹,但是对朱熹的言论进行阐明时,精深微妙的义理和新颖的见解层出不穷。
(二)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叶味道,初讳贺孙,以字行,更字知道,温州人。少刻志好古学,师事朱熹。试礼部第一。时伪学禁行,味道对学制策,率本程颐无所避。知举胡纮见而黜之,曰:“此必伪徒也。”既下第,复从熹于武夷山中。学禁开,登嘉定十三年进士第,调鄂州教授。
理宗访问熹之徒及所著书,部使者遂以味道行谊闻,差主管三省架阁文字。迁宗学谕,轮对,言:“人主之务学,天下之福也。必坚志气以守所学,谨几微以验所学,正纲常以励所学,用忠言以充所学。”至若口奏,则又述帝王传心之要,与四代作歌作铭之旨,其终有曰:“言宣则力减,文胜则意虚。”从臣有荐味道可为讲官,乃授太学博士,兼崇政殿说书。
故事,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味道请先说《论语》,诏从之。帝忽问鬼神之理,疑伯有之事涉于诞。味道对曰:“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故圣人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正所以教民亲爱,参赞化育。今伯有得罪而死,其气不散,为妖为厉,使国人上下为之不宁,于是为之立子泄以奉其后,则庶乎鬼有所知,而神莫不宁矣。”盖讽皇子竑事也。
三京用师,廷臣边阃交进机会之说。味道进议状,以为:“开边浸阔,应援倍难,科配日繁,馈饷日迫,民一不堪命,庞勋、黄巢之祸立见,是先摇其本,无益于外也。”经筵奏事,无日不申言之,而洛师寻以败闻。于是人谓味道见微虑远。
味道所奏陈,无一言不开导引翼,求切于君身;旁引折旋,推致于治道。迁秘书著作佐郎而卒。讣闻,帝震悼,出内帑银帛赙其丧,升一官以任其后,故事所未有也。(节选自《宋史·叶味道传》,有删改)
 ①宗学谕:宗室子弟学校的教官。②伯有之事:公元前544年发生在郑国的一场内乱。③子泄:人名。④边阃:边关。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味道学识卓越,笃志古学。他参加礼部考试,夺得第一。受到禁行伪学的影响而落第,仍然师从朱熹,后又考取进士。
B.叶味道博学多才,德识兼进。他入对时,不光劝谏皇帝要搞好国家管理,还告诉皇帝传世心学的要领和虞、夏、殷、周四代作歌作铭的旨意。
C.叶味道敢于直言,见微虑远。在三京用兵时,朝廷的大臣和边境的将帅支持用兵,但他坚决反对,指出开边拓疆的害处,后来洛师兵败印证了他的看法。
D.叶味道忠心事主,荣宠无比。生前深谋远虑,善用奏对,所提建议无不被皇帝采纳;死后皇帝拿出国库钱帛帮忙办理丧事,并重用他的后人。
答案 D
解析 “所提建议无不被皇帝采纳”于文无据。原文有“经筵奏事,无日不申言之,而洛师寻以败闻”,其中“洛师寻以败闻”也说明在此件事上,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味道师从朱熹,不改初衷。即使是伪学遭到禁行,他考策对时,毫无避忌依从程颐学说,落第之后,又跟随朱熹到武夷山游学。
B.叶味道不卑不亢,忠诚劝勉。他在升为宗学谕后,劝告皇帝要坚守志气来固守所学,端正纲常来磨砺所学,取用忠言来充实所学。
C.叶味道善用时机,讽谏皇帝。他在任职说书时请求先讲说《论语》;在皇帝问起鬼神的事理时,借皇子赵竑的事情讽谏皇帝。
D.叶味道分析问题,见微虑远。三京用兵时,大臣、将帅都认为这是机会,而叶味道能条分缕析,阐述开边拓疆存在的困难。
答案 C
解析 “借皇子赵竑的事情讽谏皇帝”分析有误,原文“盖讽皇子竑事也”是说借伯有的事情讽谏皇子赵竑的事情。
参考译文
叶味道,最初名叫贺孙,以字行于世,又改字为知道,是温州人。少年笃志喜好古学,师从朱熹。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当时伪学遭到禁行,叶味道考策对时,全都依照程颐的思想学说,无所避忌。知举胡纮见到他的策对就将他除名,说:“这一定是伪学之徒。”(叶味道)落第之后,又到武夷山中跟随朱熹游学。学禁解除,考中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调任鄂州教授。
宋理宗访求朱熹的门徒以及其所写的书籍,部使者就把叶味道的事迹上报,朝廷派叶味道主管三省架阁文字。升为宗学谕,轮流入对时,(叶味道)说:“皇上致力于学问,这是天下人的福气。(您)一定要坚守志气来固守所学,谨慎对待细小之处来验证所学,端正纲常来磨砺所学,取用忠言来充实所学。”到了上奏时,就又述说帝王传世心学的要领和虞、夏、殷、周四代作歌作铭的旨意,最后他又说:“言语宣发内力就会衰减,文辞取胜意蕴就会空虚。”随从臣子有人推荐叶味道(认为他)可以做讲官,于是授任他为太学博士,兼任崇政殿说书。
依旧例,说书的职责只是对《通鉴》进行讲说,而不涉及经书。叶味道请求先讲说《论语》,皇帝下诏应允了他。皇帝忽然问起鬼神的事理,怀疑伯有的事情牵涉荒诞。叶味道回答说:“阴阳二气的聚散,即使天地也不能改变。有的人死了,然而魂魄仍然不散,这是常态。有的人不得善终而魂魄郁结不散,这是变态。所以圣人设立宗庙,来区分亲疏远近,正是用来教化百姓亲近,参与、调节人与天地的关系。现在伯有获罪而死,他的阴魂不散,成为妖成为厉鬼,让国人上下因为他而不得安宁,在这时如果为他立子泄来侍奉他的后人,那么或许鬼神有知,不会不安宁的了。”大概是讽谏皇子赵竑的事情。
三京用兵,朝廷的大臣、边境的将帅都进言说这是机会。叶味道呈上议状,认为:“开边拓疆,接应援助倍加艰难,摊派日益繁重,转运粮饷一天天地急迫,百姓一旦活不下去,庞勋、黄巢那样的祸端就会立刻出现,这是先动摇了根本,对于边事无益。”他在经筵上奏事时,没有一天不重申这些看法,洛阳的军队不久传来战败的消息。于是人们认为叶味道能见微虑远。
叶味道的奏书陈言,没有一句不是引导和辅佐,以求切合皇帝自身;旁征博引循环往复,推求达到治道。叶味道升迁为秘书著作佐郎后去世。讣告一出,皇帝为之震惊痛悼,拿出国库的钱帛帮忙办理丧事,升官一级且任用他的后人,这是旧例所没有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高睿身长七尺,容仪甚伟,闲习吏职,有知人之鉴。二年,出为定州刺史,加抚军将军、六州大都督,时年十七。睿留心庶事,纠摘奸非,劝课农桑,接礼民俊,所部大治,称为良牧。
六年,诏睿领山东兵数万监筑长城。于时盛夏六月,睿在途中,屏除盖扇,亲与军人同其劳苦。而定州先有冰室,每岁藏冰,长史宋钦道以睿冒犯暑热,遂遣舆冰,倍道追送。正值日中停车,炎赫尤甚,人皆不堪,而送冰者至,咸谓得冰一时之要。睿乃对之叹息云:“三军之人,皆饮温水,吾以何义,独进寒冰?非追名古将,实情所不忍。”遂至消液,竟不一尝。兵人感悦,遐迩称叹。先是,役徒罢作,任其自返。丁壮之辈,各自先归;羸弱之徒,弃在山北,加以饥病,多致僵殒。睿于是亲帅所部,与之俱还,配合州乡,部分营伍,督帅监领,强弱相持,遇善水草,即为停顿,分有馀,赡不足,屯以全者十三四焉。
天统中,拜司空,摄录尚书事。突厥尝侵轶至并州,帝亲御戎,六军进止皆令取睿节度。以功复封宣城郡公。摄宗正卿,进拜太尉,监议五礼。睿久典朝政,清真自守,誉望日隆,渐被疏忌,乃撰古之忠臣义士,号曰《要言》,以致其意。
世祖崩,葬后数日,睿与冯翊王润、安德王延宗及元文遥奏后主云:“和士开不宜仍居内任。”并入奏太后,因出士开为兖州刺史。太后曰:“士开旧经驱使,欲留过百日。”睿正色不许。数日之内,太后数以为言。有中官要人知太后密旨,谓睿曰:“太后意既如此,殿下何宜苦违。”睿曰:“吾国家事重,死且不避,若贪生苟全,令国家扰攘,非吾志也。”遂重进言,词理恳切。太后令酌酒赐睿。睿正色曰:“今论国家大事,非为卮酒!”言讫便出。出至永巷,遇兵被执,送华林园,于雀离佛院令刘桃枝拉而杀之,时年三十六。大雾三日,朝野冤惜之。期年后,诏听以王礼葬,竟无赠谥焉。(选自《北齐书·列传第五》,有删改)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睿相貌堂堂,仪表出众。他少年得志,政务娴熟,知人善任。天保二年,就外放担任定州刺史,加抚军将军、六州大都督。
B.高睿关心、爱护百姓。天保六年,高睿率领几万太行山以东的士兵监修长城,完成任务后,他率领军队精心护送服劳役的人返回家乡。
C.高睿曾深受皇帝器重。皇帝亲征,抗击突厥的侵扰,六军调度全交给高睿指挥。曾兼任宗正卿,又任太尉,主持国家五礼的修订。
D.高睿忠心为国。高睿不听宦官的劝说,拒绝太后的利诱,坚决要求和士开离开宫廷,并因此被太后派人杀害,年仅三十六岁。
答案 D
解析 “拒绝太后的利诱”错,原文是“太后令酌酒赐睿”,并非“利诱”。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睿少年得志,政务娴熟,知人善任。他留心各种事务,督察揭发邪恶不法之事,奖励督促农桑,接待礼遇各方人才,治下政风很好,被誉为贤能的州郡长官。
B.高睿与士卒同甘共苦。监修长城的途中,定州长史宋钦道派人用车子送来冰块,尽管酷热难当,高睿仍拒绝独自享用,而与士兵们分享,全军感动,远近称颂。
C.高睿位高权重。皇帝亲征时,高睿负责调度六军。他长期主持朝政,尽管清真自守,仍渐渐受到猜忌而被疏远。高睿于是编撰古代忠臣义士事迹来表明心迹。
D.高睿刚正不阿,坚持正义。为了维护国家安定,高睿不惜违抗太后的旨意,多次进言,要求外放和士开。后来,高睿因此遭到杀害,朝野上下都为他冤痛叹惜。
答案 B
解析 “与士兵们分享”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高睿身高七尺,相貌仪表很出众,对于官吏职务十分清楚熟悉,而且有知人善任之明。天保二年,外放任定州刺史,担任抚军将军、六州大都督,当时他十七岁。高睿留心各种事务,督察揭发邪恶不法之事,奖励督促农桑,接待礼遇各方人才,治下政风很好,被誉为贤能的州郡长官。
天保六年,朝廷命令高睿率领数万太行山以东的士兵监修长城。当时正是盛夏六月,高睿在途中撤了伞盖和扇子,亲自与士卒同劳苦。定州原本就有冰窖,每年贮藏冰块,定州长史宋钦道见他这样冒着暑热(工作),便派人用车子载上冰块快马加鞭地追送前来。正当中午停止行军,酷热难当,人们都热得受不了,送冰块的人正好赶到,大家都说得到一块冰正是这时候最需要的。高睿却对着冰块叹息说:“三军将士都喝温水,我凭什么单独享用寒冰呢?倒不是追求古代名将的风范,实在是在情理上不忍心。”于是直到冰块都融化了,最终也没有尝一口。全军感动,远近称颂。在这以前,服劳役的人完成任务后,任由他们各自回家。年轻力壮的便都自己先走了,身体瘦弱之人便被丢在大山以北,再加上饥饿患病,大多仰面倒下死掉了。高睿于是亲自率领所属各部,跟这些人一起返乡,并按州郡县乡,划分营伍,命令各级军将监领,要求强弱相互扶持,遇到水草丰茂之地,就驻扎休整,将多余的食物给养分出,供给不足的人,因此而保全下来的病弱之人有十分之三四。
天统年间,授官司空,兼管尚书省政务。突厥曾派兵侵扰直至并州,皇帝亲征抵御突厥,六军调度全交给高睿指挥。高睿因为功劳大又被封为宣城郡公。兼任宗正卿,晋升任太尉,主持国家五礼的修订。高睿长期主持朝政,一直清廉质朴坚持操守,声誉名望越来越高,也就渐渐地受到猜忌而被疏远了,于是编撰古代忠臣义士的事迹,题为“要言”,用来表明心迹。
世祖去世,下葬后几天,高睿便和冯翊王高润、安德王高延宗以及元文遥等人启奏后主说:“和士开这人不适合仍在宫中任职。”并入内庭奏明皇太后,于是外放和士开任兖州刺史。太后说:“和士开一向受任用,想等守丧百日后再说。”高睿严肃地(回答说)不同意。几天之内,太后多次发话要求留下和士开。有内廷宦官显要之人知道太后的心思,劝高睿说:“太后的意思已如此明白,您又何必苦苦违抗懿旨呢?”高睿说:“我认为国家的事情重要,死尚且不回避,倘若贪生怕死苟全性命,令国家陷入祸乱之中,这绝不是我所愿意的。”于是再次进言,情辞恳切。太后令人斟酒赐给他。高睿正色(严拒)说:“现在讨论的是国家大事,不是为这一杯酒!”说完便气冲冲地走了。出来走到永巷处,遇到武士,被捕,被押送到华林园,在雀离佛院中,太后令刘桃枝把他拉出来杀了,当时年仅三十六岁。之后天降三天大雾,朝野上下都为他冤痛叹惜。满一年后,皇帝才下诏允许用王的礼仪安葬(他),最终没有给任何谥号。
二、主观题
1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  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而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以死。一军尽覆。 (节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嗣昌、起潜:杨嗣昌、高起潜。
卢象昇为什么会兵败?请根据原文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受到议和派的阻挠(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②兵力不足(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③敌军势大(骑数万环之三匝)。
参考译文
(崇祯十年)九月,清兵驻扎在牛兰。皇帝召宣府、大同、山西的三个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来护卫京师。赐予卢象昇尚方宝剑,统率全国各地来增援的部队。卢象昇身披麻衣,脚穿草鞋,誓师后来到京城郊区。这个时候,嗣昌、起潜主张和议。卢象昇得知后,跺着脚感慨地说:“我蒙受国家的大恩,只是遗憾死而不得其所,假如这回有万分之一的不幸,我宁愿捐躯断头,以身殉国。”于是下定决心考虑作战,但是很多事都受到嗣昌、起潜的阻挠。卢象昇上书请求分编部队,朝廷就决定宣府、大同、山西三位总兵的部队归卢象昇指挥,山海关、宁远等各路部队归起潜指挥。卢象昇名义上统率全国各地的部队,实际上领的兵不到两万人。驻扎在顺义。
清兵南下,兵分三路……卢象昇率领剩下的弱卒,驻扎在京师野外。十二月十一日,卢象昇进兵到了贾庄。当时起潜率领山海关、宁远的部队在鸡泽驻扎,距离贾庄只有五十里,卢象昇派廷麟前往求援,起潜不接应。卢象昇的军队开到蒿水桥,遇上了清兵。卢象昇带领中路部队,大威率左路,国柱率右路,于是(与清兵)激战。第二天,(清军的)几万骑兵里里外外把他们围了三重。卢象昇指挥士兵奋勇作战,呼声震天动地,从早晨直到午后,炮弹用尽,箭也都用完了。卢象昇挺身而出进行短搏,后边的骑兵也都跟了上来,他亲手杀死了几十个人,身上中了四箭,挨了三刀,于是就倒下去了。杨陆凯怕敌人乱砍他的尸体,就自己趴在他的尸体上面,背上挨了二十四支箭死掉了。整个部队都覆灭了。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陈音,字师召,莆田人。天顺末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成化六年三月,以灾异陈时政,言:“讲学莫先于好问。陛下虽间御经筵,然势分严绝,上有疑未尝问,下有见不敢陈。愿引儒臣赐坐便殿,从容咨论,仰发圣聪。异端者,正道之反,法王、佛子、真人,宜一切罢遣。”章下礼部。越数日,又奏:“国家养士百年,求其可用,不可多得。如致仕尚书李秉,在籍修撰罗伦、编修张元祯、新会举人陈献章皆当世人望,宜召还秉等,而置献章台谏。言官多缄默,愿召还判官王徽、评事章懋等,以开言路。”忤旨切责。
司礼太监黄赐母死,廷臣皆往吊,翰林不往。侍讲徐琼谋于众,音大怒曰:“天子侍从臣,相率拜内竖之室,若清议何!”琼愧沮。秩满,进侍讲。江直党韦瑛夜帅逻卒入兵部郎中杨士伟家,缚士伟,考掠及其妻子。音与比邻,乘墉大呼曰:“尔擅辱朝臣,不畏国法耶!”其人曰:“尔何人,不畏西厂!”音厉声曰:“我翰林陈音也。”久之,迁南京太常少卿。刘吉父丧起复,音贻书劝其固辞,吉不悦。后吏部拟用音,吉辄阻之曰“腐儒”,以故十年不得调。尝与守备中官争事,为所劾,事卒得直。弘治五年,吉罢,始进本寺卿。越二年卒。
音负经术,士多游其门者。然性健忘,世故琐屑事皆不解。世多以不慧事附之以为笑,然不尽实也。(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二》)
(1)分析第二段“琼愧沮”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时人“多以不慧事附之以为笑”,从一、二段看,除了规劝刘吉辞官守丧,陈音还有哪些“不慧”事?作者有什么理由判断世人所说“然不尽实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陈音的义正辞严、刚正不阿凸显了徐琼的趋炎附势、不知廉耻,在众人面前使他感到惭愧沮丧。
(2)①批评皇帝,认为皇帝高高在上,不能虚心好问,宠信异端;擅自举荐官员,干涉朝廷用人;对抗众臣,不随大流吊唁太监母亲;不顾个人安危,当场呵止西厂抓人,等等。②陈音不谙人情世故和官场规则,遭人排挤冷落是常态,世人对他的笑话难免夸大其词。表现了史家的严谨和对陈音的尊重。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乙丑,上(唐太宗)问房玄龄、萧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寘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康国求内附。上曰:“前代帝王,好招来绝域,以求服远之名,无益于用而糜弊百姓。今康国内附,傥有急难,于义不得不救。师行万里,岂不疲劳!劳百姓以取虚名,朕不为也。”遂不受。
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注》,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实录》《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根据文章一、二段内容,分析唐太宗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三段,唐太宗“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他这样做有何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一段,通过唐太宗与隋文帝比较治国方略,可见他是一位知人善任、奖罚分明、擅于治国的皇帝;第二段,通过他拒绝康国求内附,可见唐太宗是一位能从百姓生活着眼决定外交事宜(关爱百姓),不要虚名的皇帝。
(2)一是让史书保留了真实性;二是用自己的行动为子孙做表率,真实、理智地面对自己的所为,不回避,不矫饰。
参考译文
乙丑(初二),太宗问房玄龄、萧道:“隋文帝作为一代君主怎么样?”回答说:“文帝勤于治理朝政,每次监朝听政,有时要到日落西山时,五品以上官员,围坐论事,卫士不能下岗,传递而食。虽然品性算不上仁厚,亦可称为励精图治的君主。”太宗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文帝不贤明而喜欢苛察,不贤明则察事不能都通达,苛察则对事物多有疑心,万事皆自行决定,不信任群臣。天下如此之大,日理万机,虽伤身劳神,难道能每一事均切中要领!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见,便只有无条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所以到了第二代隋朝就灭亡了。朕则不是这样。选拔天下贤能之士,分别充任文武百官,让他们考虑天下大事,汇总到宰相处,深思熟虑,然后上奏到朕这里。有功则行赏,有罪即处罚,谁还敢不尽心竭力而各司职守,何愁天下治理不好呢!”因而敕令各部门:“今后诏敕文书有不当之处,均应执意禀奏,不得阿谀顺从,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康国要求归附唐朝。太宗说:“前代的帝王,喜欢招抚地处遥远的国家,以讨得降服远方的盛名,这毫无益处,只是让百姓受罪。如今康国要求归附,如果他们遇到危急情况,按照道义来讲不能不去救援。士兵们行军万里,怎会不疲劳!让百姓疲劳以获取虚名的事,朕不做。”于是不接受康国的归附。
起初,太宗曾对以宰相身份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说:“前代史官所记的吏事,都不让君主看见,这是为什么?”答道:“史官不虚饰美化,也不隐匿罪过,如果让皇上看见必然会动怒,所以不敢进呈。”太宗说:“朕的志向不同于前代君主。朕想亲自翻阅当朝国史,知道先前的过失,以作为以后的借鉴,希望你撰写完成后上呈给朕看看。”谏议大夫朱子奢上书言道:“陛下身怀圣德,行动没有过失,史官所记述的,按理都是尽善尽美的事。陛下惟独要翻阅《起居注》,这对史官记事当然无所损失,假如将此规定传示给子孙后代,恐怕到了曾孙、玄孙之后,偶有并非最明智的君主,掩饰过错袒护短处,史官必然难以避免身遭刑罚诛戮。如此下去,则史官们都顺从旨意行事,远避危害,那么悠悠千载的历史,有什么可相信的呢?所以说前代君主不观看国史,正是为了这个缘故。”太宗不听其谏言。房玄龄便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改成《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癸巳(十六日),书写成,呈上太宗。太宗见书中记载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用辞多隐讳曲折,便对房玄龄说:“历史上周公诛灭管叔、蔡叔以定周朝,季友毒死叔牙以保存鲁国。朕当年的所作所为,正与此类似,史官有什么可隐讳的!”立即命令删削浮华之词,秉笔直书杀李建成、李元吉事。
1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张君讳署,字某,河间人。以进士举博学宏词,为校书郎,自京兆武功尉拜监察御史。改虔州刺史。民俗相朋党,不诉杀牛,牛以大耗;又多捕生鸟雀鱼鳖,可食与不可食相买卖,时节脱放,期为福祥。君视事,一皆禁督立绝。使通经吏与诸生之旁大郡,学乡饮酒丧婚礼,张施讲说,民吏观听,从化大喜。度支符州,折民户租。岁征绵六千屯,比郡承命惶怖,立期日,惟恐不及事被罪。君独疏,言:“治迫岭下,民不识蚕桑。”月余,免符下,民相扶携,守州门叫欢为贺。(节选自韩愈《河南令张君墓志铭》,有删改)
结合文段内容,简析张署的执政理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张署到任时,面对民俗不佳的情况,派人去别的郡学习礼仪,教化百姓,体现了他注重教化、以礼治民的理念;(2)面对不合理的租税制度,张署敢于为民请愿,体现了他执政为民的理念。
参考译文
张君名署,字某,是河间人。以进士的身份考取了博学宏词科,被任命为校书郎,从京兆武功尉任上官拜监察御史。改任虔州刺史。当地老百姓的习俗是互相勾结、互相包庇,宰杀耕牛也不报官,耕牛大大损耗减少;又喜欢大量捕捉活的鸟雀、鱼鳖之类,不管可不可以吃都互相买卖,按一定时节放生,希望得到吉祥。张君到了那里任刺史以后,一切都下令禁止,监督执行,立刻绝迹。又差遣懂得儒家经典的官吏和儒学生到邻近的大郡,学习乡饮酒和婚丧等礼仪,回到本州后,就大事宣传讲解,老百姓与官吏围观听讲,追随接受教育感化,大家都非常高兴。户部度支使到了符州,折算老百姓按户应该收的租税。每年要征收丝绵三万六千两,邻郡接到诏令惶恐不安,到期之日,只怕完成不了征收数目而遭受处分。张君独自上疏皇帝,说:“治所虔州接近南岭山脚,老百姓根本不知道养蚕种桑。”一个月以后,免去税收的符信下达,老百姓扶老携幼,来到州署的门口欢呼庆贺。
 
1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 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
 ①胜:超过。②敦比:注重从事。③悬:存在。④ :分量轻。
(1)写出原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原文拟定一个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
(2)标题:积微。
理由:原文围绕重视积累微小事物,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来论述,最后得出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的结论。
参考译文
积少成多之道:一月一记不如一日一记,一季一记不如一月一记,一年一记不如一季一记。人之情往往不在意小事,大事到来的时候奋起振作,于是常常干不过那些专事小事的人们。为什么?因为小事情经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大,所以日积月累效果很大;大事情不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很低,所以累计的效果并不大。所以善于从每天的日常事务做起的人可以称王,善于每季统计工作成效的人可以称霸,只会亡羊补牢的人很危险,荒淫无度不务正业的人必然灭亡。所以王者注重每日的事情,霸者注重每个季节发生的事情,勉强维持的邦国往往是危殆之后才想到难受。而亡国之君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破家亡,死到临头才知道自己要掉脑袋。亡国之祸往往是悔不胜悔。霸者之显赫,可以以时记载;王者之功名,每天记也记不完。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与之相反,能积微者则速成。《诗经》上说: “懿德就像鸿毛,人们却举不动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崔立字本之,开封鄢陵人。立性淳谨,尤喜论事。大中祥符间,帝既封禅,士大夫争奏上符瑞,献赞颂,立独言:水发徐州,旱连江、淮,无为烈风,金陵火,天所以警骄惰、戒淫逸也,区区符瑞,尚何足为治道言哉?_前后上四十余事。以右谏议大夫知耀州,改知濠州,迁给事中。告老,进尚书工部侍郎致仕,卒。识韩琦于布衣,以女妻之,人尝服其鉴云。(节选自《宋史·循吏传》)
对该段画线句反映出来的思想进行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画线句反映了崔立关注民生疾苦、反对祥瑞阿谀之说的思想,在当时值得称赞,具有进步性;但是将四方灾害归咎于上天惩罚,具有局限性。当然,由灾害警醒统治者的骄惰淫逸生活的看法,对当下生活中违反自然规律、过度追求物质利益的人们,具有警诫意义。
17.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曾孝序,字逢原,泉州晋江人。以荫补将作监主簿,监泰州海安盐仓,因家泰州。累官至环庆路经略、安抚使。过阙,与蔡京论讲议司事,曰:“天下之财贵于流通,取民膏血以聚京师,恐非太平法。”京衔之。时京方行结籴、俵籴之法,尽括民财充数,孝序上疏曰:“民力殚矣。民为邦本,一有逃移,谁与守邦?”
京益怒,遣御史宋圣宠劾其私事,追逮其家人,锻炼无所得,但言约日出师,几误军期,削籍窜岭表。遇赦,量移永州。京罢相,授显谟阁待制、知潭州。复以论徭事与吴居厚不合,落职知袁州,寻复职,再知潭州。
道州人叛,乘高恃险,机毒矢下射,官军不得前,于两山间仆巨木,横累以守。孝序夜遣骁锐攀援而上,以大兵继进,破平之。进显谟阁直学士,迁龙图阁直学士、知青州。缮修城池,训练士卒,储峙金谷,有数年之备,金人不敢犯。
高宗即位,升延康殿学士,召赴行在。既而青州民诣南都借留,许之。
先是,临朐土兵赵晟聚众为乱,孝序付将官王定兵千人捕之,失利而归。孝序责以力战自赎,定乃以言撼败卒,夺门斩关入,孝序出据厅事,瞋目骂之,遂遇害,年七十九。城无主,遂陷。后赠孝序五官,为光禄大夫,谥威愍。(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二,有删改)
(1)第四段写青州百姓到南都请求曾孝序留任。请联系全文合理推断其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原因:①曾孝序是一位有军事才能的官员,为青州知州期间,缮修城池,训练士卒,储备钱粮,令金人不敢侵犯,故青州安定,无战乱。②曾孝序是一位体恤民众疾苦的官员,不会搜刮民财,不会加重徭役,百姓受其善待。(这可以通过他在其他地方的任职情况推断得出)
(2)《逸周书·谥法解》中解释“威”字有“刚果”“感行”“执正”等意思,请结合曾孝序生平事迹分析其谥号中“威”字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曾孝序谥号“威”字有刚正不阿、勇猛刚强、威武不屈等含义。首先,曾孝序刚正不阿,不畏权贵,面对蔡京,他能直言其“取民膏血”之错,并上奏章为民请命;其次,曾孝序勇猛刚强,面对强敌,他知难而进,平定叛军;注重守备,让金人不敢来犯;再次,他不徇私情,少宽容,但又大义凛然,下属兵败,他“责以力战”,下属叛乱,他慷慨赴死。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