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团队 > 语文组 > 教学资源

高一必修三 第三单元测评习题


时间:2020-03-21    作者:    阅读:


 第三单元测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的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都是瞎了眼睛。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耐人寻思。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的巧。

以上是各种艺术中的几个实例。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艺术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推广地说,艺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无言之美。

(摘编自朱光潜的《无言之美》,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要以言达意,但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学创作者也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

B.《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这个例子证明了文字不能完全地传达情感的道理。

C.《琵琶行》所描写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了听者沉默肃穆、平和愉快的感受,这是音乐的无言之美。

D.欣赏者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时,所产生的印象常常特别深刻,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

解析A项,“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学创作者也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错误,原文为“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B项,“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错误,原文是说“没完全描写出”。D项,“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错误,原文为“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的巧”。

答案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文学不追求用文字语言来全部传达情意拓展开来,论述了一切艺术作品都不需要尽量充分地表达情意的道理。

B.文章在分别举出了文学、音乐、雕像的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艺术创作的共同点,同时解释了“无言之美”的内涵。

C.围绕着“无言之美”这个话题,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艺术表意时要含蓄或留一部分空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D.文章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艺术作品的美更在于含蓄不露的道理,使抽象的美学原理浅显易懂。

解析C项,“逐层递进”错误,应该是“并列”。

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就需要创作者在表现思想情感时,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些空白。

B.《关雎》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荇菜之形,用直白的语言抒发思慕之情,做到了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深刻美。

C.《归园田居(其一)》写景的精妙之处证明了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无言之美,这种美体现在许多优秀的古诗文中。

D.已表现出来的美和无言之美,都属于艺术作品的美,这两种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协调融合,那将更有感染力。

解析B项,“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深刻美”歪曲了《关雎》的含蓄美。

答案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老  猫

                 季羡林

①老猫虎子蜷曲在玻璃窗外窗台上的一个角落里,缩着脖子,眯着眼睛,一副寂寞、凄清、孤独、无助的神情。

②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

③十四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它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狭窄的室内窗台上,可活动的空间好像还很大。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我给它起名叫虎子。

④有一天傍晚,我看老猫神情很不妙,我预感要发生什么事情。我唤它,它不肯进屋。我把它抱到篱笆以内,窗台下面。我端来两只碗,一只盛吃的,一只盛水。我拍了拍它的脑袋,它偎依着我,“喵呜”叫了两声,便闭上了眼睛。我放心地进屋睡觉了。第二天凌晨,我一睁眼,就拿着手电三步并作一步,到外面去看。哎呀!不好!两碗全在,但猫影顿杳。我心里非常难过,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我手持手电找遍了塘边、山上、树后、草丛、深沟、石缝。“屋前屋后搜几遍,几处茫茫皆不见。”它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了,永远永远地消失了。我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好友,一个亲人。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⑤在我心情最沉重的时候,有一些通达世事的好心人告诉我,猫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寿终。到了那个时候,它们决不待在主人家里,是为了避免主人看到死猫感到心烦,或感到悲伤。它们总是逃出去,到一个最僻静、最难找的角落,地沟里,山洞里,树丛里,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因此,养猫的人大都在家里看不见猫的尸体。

⑥我听了以后,若有所悟。现在看来,倒是猫临终时的所作所为,即使仅仅是出于本能吧,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人们难道就不应该向猫学习这一点经验吗?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都逃不过。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秦皇、汉武,还有唐宗,千方百计,想求得长生不老,到头来仍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落得黄土一抔,“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我辈平民百姓又何必煞费苦心呢?一个人早死几个小时,或者晚死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实在是无所谓的小事,影响不了地球的转动,社会的前进。

⑦我忽然联想到我多次看过的敦煌壁画上的西方净土。我觉得那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是给我印象最深,使我最为吃惊或者羡慕的还是西方净土世界的人们对待将死的人的态度。那里的人,大概同人世间的猫差不多,能预先知道自己寿终的时刻。到了那时,要死的老嬷嬷或者老头,健步如飞地走在前面,身后簇拥着自己的子子孙孙、至亲好友,他们个个喜笑颜开,全无悲戚的神态,仿佛是去参加什么喜事一般,一直把老人送进坟墓。

⑧净土世界里的人们真正参透了人生奥秘,真正参透了自然规律。人为万物之灵,净土世界里的人们为我们人类在同猫的对比之下真增了光!真不愧是净土!

(选自《中华散文名篇》,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由养猫而引发的感悟,他对小动物的关爱之情让人感叹,而老猫的“生死观”更是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B.作者用他独有的笔触,细腻而传神地写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爱与被爱的关系;从与猫亲密相处的角度,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

C.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来自身边小动物的爱时常被人们忽略,可作者却深切地感受到了,并把这些小动物当作生命中的朋友、亲人。

D.文章选取了老猫生活的两个片段,重点就老猫临死前的片段议论抒情,作者从老猫对待死亡的方式上悟出人类要有豁达的生命观。

解析B项,“从与猫亲密相处的角度,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错,文中重点刻画了作者寻猫的场景,并借此场景抒发对生命的感悟。

答案B

5.作者写老猫没有按照养猫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反而先从病重的老猫写起,请赏析这样行文的妙处。(5分)

解析作者写老猫没有按照常规的养猫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反而先写病重的老猫,分析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上有表现文章主题等作用,结构上有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作用。

参考答案①先写老猫病重,引发读者对老猫命运的关注,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使行文有波折,跌宕起伏;③文章主要写的是对老猫离去的哲学思考,先写病重的老猫为表现文章的主题做了铺垫。

6.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语言独具一格,请结合全文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6分)

解析解答此类题需要对全文的语言特色有所体悟,可以从全文的语言特征、整体的语言风格等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①用语生动形象,寥寥数语却意蕴丰富;②语言朴实而不乏味,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率真而不失睿智。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巴金写完《随想录》以后

                 陈思和

①九十岁的巴金整天坐在客厅里。客厅的面积虽然大,光线却不怎么好,有些阴暗滞闷,从巴金的客厅联想到北京冰心的客厅:它们在表面上真是完全不一样。冰心老人的客厅小而明亮,充满灵气,盆花、字画、窗明几净,处处显示了女主人公的天真、率性,心态自由;而巴金老人则更加沉重、疑虑,他的感情似乎总是陷在那一团噩梦中挣扎不开。

②读过《随想录》的人们都说巴金是当代中国活得最痛苦的老人,这个社会正在逐渐走向开放,人人都有权利追求心情的欢悦,唯独巴金,还在一字一句地写他的忏悔录。他沉浸在噩梦的恐怖之中,把自己作为箭垛,一鞭一条血痕地解剖自己、指责自己。

③现在,老人终于放下了笔。写完《随想录》于今,七年过去。巴金主要的工作就是编他的全集。依巴金自己的说法,他始终在矛盾中编印旧作。譬如,“爱情三部曲”曾经是巴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它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在信仰与理想的指导下与黑暗势力搏斗的故事。这些作品后来遭到了粗暴的批评,巴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编造故事,而对它的真实性却讳莫如深。这次编印全集时,老人终于发言了,他在跋里承认小说中人物的原型来自他的一些同志,他称他们为“理想主义者”,称赞他们“忠于理想,不停止地追求理想,忠诚地,不声不响地生活下去,追求下去”。

④巴老在20世纪60年代有两部书稿未出版,一部是中篇小说《三同志》,这是写志愿军的故事,1961年写成,因巴金自己不满意,一直未出版。这次编印全集,他同意收入,却特意在小说书稿前写下这么一行字:“废品《三同志》,1961年写成,我写了自己不熟悉的人和事,所以失败了,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巴金1990年1月8日”。

⑤听说一位已故的作家,别人为他编著作目录时收入了类似于《三同志》的作品,作家的家属就出来干涉,说这么做是为这位作家“抹黑”。这位作家的家属认识到这类文字不是什么光彩的历史,算是明智,但她没有勇气让已故丈夫去承担这个责任,她希望人们永远忘掉这段不光彩的历史,这又是多么怯懦的行为。我想这种矛盾心理巴金也一定经历过,但他终于掮着黑暗的闸门站立了起来,他同意把这些文字编入全集,为的是永远让后代看清一个人在历史中的悲剧。

⑥老病的折磨,巴金已经承受了好几年了。还在写《随想录》的时候,一次,他告诉我,他写作时思潮汹涌,可是右手拿着圆珠笔就是不听使唤,笔画不到纸上去。有时他急得用左手去推右手,这样一笔一笔地写出了《随想录》。最近我看《新民晚报》上刊登了老人《没有神》的手迹,一个个字似乎笔画都很清晰,心里暗暗高兴,以为老人的帕金森氏症痊愈了。前两天为写本文而去采访老人时顺便带去一本去年我策划的画册请老人签字,可是当我看到他将笔架在手指间艰难地在纸上划动时,心里一阵难过。再想到报上刊登的那篇短文的手迹,这要花去老人多少精神。这哪儿是写字,分明是老人用他生命一点一点的消耗来换取思想的表达。

⑦还有噩梦。在《随想录》里,巴金多次提到做噩梦的事。我起初读这些文字,还以为是作家惯用的象征手法,或可作为一个讽喻看。后来无意听老人的儿媳陈晓明说起,老人是真的不断受到噩梦的干扰。她还说,老人的神经太紧张了,日有所思,就夜有所梦。于是我才知道老人在文章里写噩梦全是写实手法,或可以说,这是一种精神受虐的症状。

⑧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又一次去看望巴金老人。在那间光线黯淡的客厅里,老人安安静静地坐着,看上去瘦了一些,但脸上神色却比前两年要好得多。他慢慢地站起身子,走到小桌子旁,用手摸索着一本笔记本,我连忙接过本子,翻到有标签夹着的地方,原来那一页上写着老人的阅读笔记:“告诉思和:一、《何谓财产》为什么没有出版;二、萧珊三次到桂林;三、夸张……”原来是巴金阅读了我写的《人格的发展》一书记下的笔记,这些地方,正是我在写巴金传时没有弄清楚的地方。这笔记显然已经有好些时候了,但老人的记性极好,他开始一条一条地告诉我一些事情真相,又一次把我带回了当时的年代……

1993年8月2日

(节选自陈思和学术随笔集《墨水斋漫笔》,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巴金的客厅写起,借客厅阴郁的气氛表现巴金心理的沉重,显示了巴金的情感似乎仍然陷在噩梦中。

B.巴金写完《随想录》之后,主要的工作就是编他的全集。巴金在编自己全集的时候,终于说出了郁闷的原因。

C.巴金敢于把自己不成功的作品放进全集中去,目的是让人看到自己的缺点,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巴金。

D.巴金晚年承受着帕金森氏症病痛的折磨,依然一笔一画地写出了《随想录》,其顽强的毅力,一般人难以理解。

解析B项,“巴金在编自己全集的时候,终于说出了郁闷的原因”理解不当。巴金的“郁闷”在《随想录》中有明确的交代,而不是写完《随想录》之后。

答案B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第①段将巴金的客厅与冰心的客厅进行对比,是为了突出冰心的“天真、率性,心态自由。”

B.文章第②段的“一鞭一条血痕”写出了巴金在《随想录》中对自己的深刻解剖和谴责。

C.在“爱情三部曲”遭到粗暴批评的时候,巴金承认自己是编造故事,而对它的真实性却讳莫如深,说明巴金的人格是懦弱的。

D.巴金在《三同志》的书稿前写下的那行字,说明巴金有勇气正视自己生命历程中的曲折,敢于把自己交给后代人看个清楚。

E.文章第⑧段写到客厅中的巴金为“我”摸索着一本笔记本,告诉“我”当年的一些事情真相,表现出巴金对年轻学者的关心。

解析A项,作者将巴金的客厅与冰心的客厅进行对比,是为了突出巴金客厅光线的昏暗和巴金先生心情的沉重;B项,“谴责”说法不当;C项,“巴金的人格是懦弱的”理解错误。

答案DE

9.为了表现巴金晚年的特点,作者在选择和组织事例材料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分别举例分析。(4分)

解析文中为表现巴金写完《随想录》之后的思想与情况,采用了正侧结合、对比映衬、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结合具体的内容,指出其中两种,略加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巴金在矛盾中编全集,承受病痛折磨。侧面描写:巴金受到噩梦干扰。②对比手法。作者将巴金的客厅与冰心的客厅进行对比,体现出巴金精神的沉重、疑虑;将巴金对待小说《三同志》的做法与另一位作家家属对著作目录的干涉对比,表现出巴金敢于正视自己的过去的勇气。③细节描写。巴金在《三同志》书稿前写下的一行字的细节,在画册上为“我”艰难签字的细节,在客厅“慢慢地站起身子,走到小桌子旁,用手摸索着一本笔记本”的细节,很能感动读者。④详略结合。对自己亲见的巴金的有关情况详写,对听说的巴金受到噩梦干扰的情况略写。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贝也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活口米、常平青苗米,赈济流亡的百姓。诏褒谕之。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须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注①贝也:通“移”,转移,转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B.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C.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D.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解析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可根据虚词和对话标志断开,要注意“系治”“责以”两处的理解。

答案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于国子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泄露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解析C项,“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答案C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根很讲究孝道。当初改任京官时,因为四亲在堂,他希望把给父母的恩封转给祖父母,把给妻子的恩封转给母亲,朝廷最终成全了他的志向。

B.张根很有才华。刚刚成年,就考取进士功名。曾布等人上书说明他的美好义行,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提出了建议,皇帝高兴地赞美他,认为他是亲贤宅教授。

C.张根关心百姓疾苦。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当时水灾频发,他请求减免租赋,发放活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

D.张根仕途多舛。张根的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

解析B项,“认为他是”错,“以为”应译作“让(他)做”或“任命(他)做”。

答案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5分)

(2)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5分)

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间”,时常;“作”,出现,发生;“安得”,怎么;“豫”,提前,预先;“部”,统率、管辖;“供”,缴纳;“曾”,竟然;“第”,府第,达官贵人的住宅。

参考答案(1)东南水灾旱灾、盗贼偷盗时常发生,西部、北部两个国家暗中寻找机会图谋我们的时间已经很久了,怎么能不预先谋划呢?(2)我所管辖的二十个州,一年向上缴纳的钱财仅三十万缗而已,竟然连供给造一栋住宅的费用都不够。

参考译文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年幼时入太学,刚满二十岁,考上进士。调任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应当改任京官,因为四亲在堂,希望把给父母的恩封转给祖父母,把妻子的恩封转给母亲,于是离职,得任通直郎,成全了他的志向。当时年仅三十一岁。乡里有个贤者彭汝砺把这件事写出来,自以为不如他。闲居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书说明他的义行,徽宗召他到宫。他对皇帝说:“陛下日理万机,所依靠的是心而已。一旦被玩物拖累,那么聪明智慧会耗尽,贤良与坏人就分辨不清,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萎靡不振。希望陛下清心寡欲,来消除祸乱的源头。”于是请求罢去钱塘制造局。皇帝高兴地赞美他,任命他为亲贤宅教授。不久,出任杭州通判,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官府中失了官印,把上千兵吏关起来审治。张根说:“这是有关部门不仔细查管的过错。现在羁押无罪之人,而索要不可得之物,怎能带来和气呢?”于是停止这个案件。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他又因为水灾多,乞求蠲免租赋,发放活口米、常平青苗米,赈济流亡的百姓。皇帝诏令褒扬他。调任两浙,谢绝不上任,于是写下条疏交驿站传奏。大概说:“现在州郡没有两个月的储积,太仓没有一年的积蓄,军需匮乏,边备不周。东南水灾旱灾、盗贼偷盗时常发生,西部、北部两个国家暗中寻找机会图谋我们的时间已经很久了,怎么能不预先谋划呢?”于是条列茶盐、常平等利处与弊端,于是说:“从现实考虑,应该节制的大项目,最首要的是土木之功。现在赐给大臣一栋房子,有时耗费百万。我所管辖的二十个州,一年向上缴纳的钱财仅三十万缗而已,竟然连供给造一栋住宅的费用都不够。拿住宅来尊宠元勋盛德之臣,犹恐不够,何况赐给那些阿谀邀恩者呢。即使赵普、韩琦这样的辅国定策的功臣也没有得到,希望陛下也要吝惜赏赐。其次如田园、邸店,虽然不如赏赐宅第那么多,也希望日削月损。像金帛之类,也不可不节制啊。”书表奏上,权贵宠臣很是愤恨,谋求能够中伤他的事件,轮流进上谗言,皇帝察辨张根的忠诚,没有加罪于他。不久因为花石纲强行占有漕舟,官府买一根竹子耗费至五十缗,却大多落入诸位大臣家中。于是力陈弊端,更加忤逆权贵,于是摘录张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认为傲慢不恭,责令他为监信州酒。不久又认为张根诋毁常平之法,摇动继承新法的政策,再贬为濠州团练副使,安置在郴州。不久因讨伐淮贼有功,获准自便居住。以朝散大夫身份死于家中,终年六十岁。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第14~15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有日”“江阔”“浪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

C.颈联视听结合,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本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E.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写景叙事,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传达得含蓄隽永。

解析B项,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E项,错在“至吴地烹鱼结”,作者还没有到达吴地,还在途中的船上。

答案BE

15.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6分)

解析尾联前一句叙事,诗人巧借“得鱼”说“南来”,表达思乡之情。后一句结合注释可以看出,用“鱼雁传书”的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得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在《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巧妙地用“         ,         ,        ”把潭中游鱼由静止不动到瞬间逃离两种情态写了出来,动静结合,尤能显出鱼的活泼之态。 

(2)郦道元在《三峡》中引用渔歌一言三峡之长,一言猿声之哀的句子是:“         ,         。” 

答案(1)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2)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在媒介融合时代重提“内容为王”,意味着用海内外更大快人心的话语方式和呈现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②记得少年时代从父亲手中接过这位家族先辈的译著时,我如饥似渴地吞吐着书中的文字,含英咀华的幸福感扑面而来。

③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目前当务之急是完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解除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后顾之忧。

④多少人溜之大吉,只为见到爸妈,吃一口家乡菜;多少人为了一张车票过关斩将,只为了一个字——家。

⑤中国的人口发展轨迹与韩国、日本相似,只不过滞后10~20年,我们应当研究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⑥我们要按照改革方案,走出驾轻就熟的陶醉,打破坛坛罐罐的迷恋,摆脱得失进退的忧心,勇敢投身这场引领未来的变革。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⑤⑥

解析①“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对象误用,这里可用“喜闻乐见”。③“当务之急”指当前急切应办的事。与“目前”重复。④“溜之大吉”指偷偷地走开,一走了事。感情色彩误用,这里可用“归心似箭”。②“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⑤“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⑥“驾轻就熟”比喻对事情很熟悉,做起来很容易。

答案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是防止冲破道德底线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

B.公众对信息公开有巨大需求,政府制定的政策必须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否则,才不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C.人们只在乎“女排精神”,甚至开始下一届东京奥运会的卫冕,只有郎平清楚,中国女排面临着巨大的问题。

D.周有光一生经过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有人将他看作百年中国的一个缩影,更有人戏称他是“四朝元老”。

解析B项,不合逻辑,“否则”与“不会”双重否定,导致与原意相反,可去掉“否则”或把“才不会”改为“就会”。C项,成分残缺,可在“开始”后面加上“憧憬”。D项,语序不当,“将他看作百年中国的一个缩影”与“戏称他是‘四朝元老’”应对调。

答案A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明日搬家,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欢迎拜访!

B.在研讨会上,他谦虚地说:“我抱着学习的心态参加这次会议,就不发表高论了。”

C.这是拙作《考场作文十法》,晚辈感觉文辞微浅,冒昧打搅先生,请您雅正。

D.初次参加这样高端的交流会,鄙人才疏学浅,多亏您抛砖引玉,让我得以从容应对。

解析C项,“拙作”,谦辞,用于称自己的作品;“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之意。两处表达都得体。A项“拜访”不当,应当“光临”。B项中“高论”,指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D项中“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作品。用在此处敬谦失当。

答案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精神的贫血比饥饿更可怕,一个人一个时代莫不如此。一篇好的作品,就是一座丰碑,可以千年不朽,万年犹新。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文学一路记载着人类的生活轨迹,如一面镜子,                 ;又如一把除尘的刷子,                  。然而,                 ,能捧得一篇佳作是读者之幸。 

解析①②处应依据前面的比喻进行补写,“镜子”有映照的功能,“刷子”有洗刷、净化的作用。前面说的是“好的作品”的作用,“然而”就转折到另一方面,依据后面“能捧得一篇佳作是读者之幸”可补写出③处。

答案①映照着人类的灵魂 ②净化着人类的心灵 ③好作品不易得

21.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原则的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大前提的小前提,一个由此引申出的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大前提必须是引用名言,语言简明、连贯,句式不要求完全一致。(5分)

示例:“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是勇者,所以最终我们将取得胜利。

解析此题考查逻辑推理。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题目中对“三段论推理”的解释,然后对例句进行分析:“狭路相逢勇者胜”是大前提,“我们是勇者”是小前提,“最终我们将取得胜利”是结论。拟写答案时首先要符合三段论的推理过程,而且结论要合理;其次,大前提要引用名言;最后,要注意句式,示例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所写句子也应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

答案(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是圣贤,所以肯定会犯错。

(2)“谦虚使人进步”,我们保持了谦虚的品质,所以能不断取得进步。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斜杠青年”颇为流行,该词汇来源于英文Slash,指的是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不同身份,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斜杠”便成了他们的代名词。与“用一世执一事”的人不同,“斜杠青年”代表着人们对多元化、对自由的向往。

那么,你是更愿意将来成为一名“斜杠青年”,还是更愿意在专一职业领域坚持到底?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本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材料。材料解说了什么是“斜杠青年”,并对“斜杠青年”与“用一世执一事”的人进行简单比较。第二部分是对考生发出的驱动命令以及提出的写作要求。“你是更愿意将来成为一名‘斜杠青年’,还是更愿意在专一职业领域坚持到底”“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题目要求明确,考生必须做出选择,同时要在文章中写出自己思考、权衡的过程。

要立意准确,重点是抓住两个选择的核心:职业。也就是说,考生所写内容必须是对两种职业观的权衡与选择。如果离开职业选择去谈兴趣爱好,或者在提出选择专一职业之后,开始讲坚持、专一的重要性,则是偏题的表现。

在立意上,考生可以选择以下任一方面:①选择成为“斜杠青年”。可立意为“划下斜杠,拥抱可能”“斜杠,是冲破桎梏的勇气”。②选择“在专一职业领域坚持到底”。可立意为“专一坚持,更显风采(更能成就事业)”“‘用一世执一事’是不畏艰苦、甘于寂寞的人生态度”。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