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与杭州,谁是谁的“后花园”?
时间:2020-01-09 作者: 阅读:
周一早上6:45“幸福大巴”(注:阿里巴巴班车)从上海-杭州,周五傍晚5:45“幸福大巴”杭州-上海——每周一轮回,如此“杭漂”生活,眼睛一眨居然也快三年了。好像很远又似乎很近,杭州现在于我而言既是工作的城市,又是反观上海最好的镜子。
2016年,杭州举办G20峰会,
我也从上海的一枚文字工作者,换了一个跑道变成了杭州的互联网民工。在此之前,杭州于我还只停留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儿时记忆里,或者“上海的后花园”的常规印象;但在此之后,我开始从“杭漂”三年里逐渐咂摸到了杭州这座数字城市的活力,以及杭州和上海这两座城市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进程里,彼此那种惺惺相惜的味道。
三年前刚开始“杭漂”生活我就发现,相比当时还要随身带皮夹子的上海,杭州已经可以做到不带现金出门。不光说楼下卖红薯、炒板栗的师傅,都能用一张二维码来轻松扫一扫;甚至还出了三个外地笨贼来杭偷便利店,几经所得却还凑不上回家路费的搞笑社会新闻。他们或许还不知道:这一年,杭州已经悄然“质变”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之城。用数据的话说:当时杭州98%的出租车、超过95%的超市便利店、超过50%的餐馆以及绝大部分的小商小贩,都可使用移动支付……
同样在2016年,G20峰会的成功举办,为杭州撕掉了“旅游城市”的单一标签,把这座城推向了世界的焦点。要知道G20此前的举办地,可都是华盛顿、伦敦、多伦多、圣彼得堡这样的国际一线大城市,结果G20首次来中国,没选北上广,却选择了一座看起来最多不过1.5线的城市,当时有多少人想知道:“为什么是杭州?”
其实,这已不是杭州第一次被问及。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在过去的近20年里,从开放西湖说开去,骨子里“不怕万变就怕不变”的浙商精神,正在让杭州由一座吴侬软语的旅游城市,变身成一座靠数字为“内芯”的科技开放之城,从杭州源点出发的中国互联网创新,正在辐射全国乃至走出国门。
前段时间,上海人和杭州人之间爆发了一场有关于“后花园”的网上论争,原本前者理所当然地把后者看成“后花园”(那还是十多年前旅游集散中心里常见的广告语),转头却发现如今“后花园”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
在我这个“杭漂”看来,“后花园”之争,更多反映出的是在新技术浪潮中,上海人内心的焦虑和不服输。但“当你不舒服的时候,就是你成长的时候”,上海人现在心里的不舒服,注定将决定未来的更进一步。因为无论是“海纳百川”的上海人,还是“敢为天下先”的杭州人,大家都“头势清楚”:开放共赢才是比邻之道。
12月1日,正好是上海、杭州、宁波三地地铁打通的第一天,从上海回杭州的“一小时工作圈”上,我体验了一把全国首份跨省市地铁“通票”:一早在轨道交通2号线上海虹桥站用“大都会APP”扫码出站,赶8:00最快的那趟京沪高铁G85去杭州东站,45分钟到站后,再继续用“大都会APP”坐地铁去西溪上班,轨交“双城记”一个出行APP就能搞定。随着交通越来越便捷,城市的概念反而越来越模糊。
“今天去上海出差!” 有时候,我会忍不住这样脱口而出。其实,像我这样的“周末候鸟”,在杭州城里一抓一大把,尤其周五和周一,正是杭州-上海、杭州-北京的的往返包车和“包机”尖峰时刻。
据统计,现在阿里巴巴在上海有9000多员工,同时每周末有60辆“幸福大巴”往返上海和杭州,杭州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早已根植于长三角、受惠于长三角。从这个角度来说,“为什么上海出不了马云”这个话题早已翻篇,现在应该谈的是,为什么长三角出了个马云。
当然,作为一个三年“杭漂”,我也深切地体会到:杭州有上海值得学习的地方,但上海亦有杭州远不能及的所长。比如:在“斑马线后车等人”这个问题上,初到杭州的上海人会大吃一惊;在“地铁发达程度堪比纽约”这件事,初到上海的杭州人也会赞叹不已。
城市间的彼此竞争或者不服气,未必是件坏事。在未来数字经济时代之下,当海纳百川的上海,继续练就“国际金融中心”内功时,无疑“隔壁邻居”杭州,也可以“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身份形成互补。“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将让这个区域有望成为世界级数字城市群,未来将释放更大的开放。
在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数字经济”新引擎之下,上海和杭州这两个长三角“好哥倆”还有的好聊,谁也离不开谁。